-
夹砂褐陶鼎
本展品为夹砂褐陶素面鼎。陶鼎是新石器时期出现的炊器,用于煮食物,一般为夹砂陶。器形大多为圆形,深腹,圜底或平底,有圆柱形或扁片形三足。大约一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最早的容器——陶鼎,形象地说它就像是一个非常大的火锅。当时,人们把各种能吃的食物一起放入鼎里,然后在鼎的底部生火,把食物煮熟。¥ 0.00立即购买
-
陶罐
本展品为泥质灰陶方格纹罐,折沿侈口,底和腹均饰方格纹。陶罐是一种盛液体或食品的陶制容器,它的使用时期非常长,从新时期时代到现当代都在使用,有不少人会选择用陶罐装东西,即使是盐、醋等食品,都可以放置很久。¥ 0.00立即购买
-
陶鬶
本展品为泥质灰陶素面鬶。陶鬶是一种炊、饮两用的陶制器具,形制与鬲相似。所不同的是口部有槽型的"流",也称作"喙",有三足。《说文·鬲部》:"鬶,三足釜也。有柄喙",主要用于炖煮羹汤镬温酒,做好后作为餐具直接端上筵席。这种器具主要流行于新石器时代。¥ 0.00立即购买
-
陶排水管道
平粮台古城遗址龙山文化时期代表器物。平粮台古城遗址作为一座龙山文化时期的方形城址,城内的排水管与南城门门口的排水管形成了布局科学的城内排水管网,组成管网的陶排水管道质地有灰陶、黑陶,也有红陶的,每节长35-45厘米不等,直筒形,一端稍细,口径为23-26厘米;一端较粗,口径为27-32厘米。¥ 0.00立即购买
-
陶纺轮
古代陶制纺线用具。灰陶或红陶制作。略成圆饼形或凸圆形,中有孔,插入木柄或骨柄可以捻线,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常见。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常见陶纺轮就是纺线用具,灰陶或红陶制作,略成圆饼形或凸圆形,中有孔,插入木柄或骨柄可以捻线,陶纺轮使用时,在圆心孔上插入一支细竹棒,组合成纺锤。妇女将几条细麻丝扭成一股后,缠绕于纺锤棒上,一手提拉纺锤,一手抽放麻丝,经过纺锤的拉转,才能将麻丝拉紧,纺成织布用的线。¥ 0.00立即购买
-
陶鼎
陶鼎,新石器时期出现的炊器,用于煮食物,一般为夹砂陶。器形大多为圆形,深腹,圜底或平底,有圆柱形或扁片形三足。有的有双耳,带盖。最早见于河南新郑裴李岗和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商周青铜鼎成为礼制重器,陶鼎地位随之提高,也有礼制意义。战国至汉代出现铅釉陶鼎和彩绘陶鼎,多作随葬明器。汉代以后消失。 大约一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最早的容器——陶鼎,形象地说它就像是一个非常大的火锅。当时,人们把各种能吃的食物一起放入鼎里,然后在鼎的底部生火,把食物煮熟。由于鼎的体积太大,不容易移动,所以只能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到了西周时期,陶鼎被改造成了较小型的器皿,很快它又被铜制的铁制的食物容器代替了。从元代开始,火锅的变化并不太大。由于火锅在使用中需要燃烧木炭,所以在我们大力提倡保护生活环境的今天,这种烧碳的火锅逐渐被撤下了餐桌,它们也将随之成为历史。¥ 0.00立即购买
-
陶豆
陶豆为古代陶制食器,形似高足盘,或有盖,用于盛食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盛于商周,距今有6000多年。造型多为浅盘、浅钵形,高圈足。豆的器形从陶豆开始,到青铜豆,始终保持它的基本造型,而且始终是祭祀礼器组合中重要的一员。在“禮(’礼‘繁体)”字的组成中,“豆”也是主角,这充分说明豆器在先民心中的分量之重了。¥ 0.00立即购买
-
陶甗( yǎn )
陶甗yǎn为古代陶制炊器,相当于蒸锅。上部是无底甑,放食物,下部是鬲,放水,中部置箅,篦上有用来通蒸汽的洞孔,可以蒸食物。
此展品为龙山时期文物。高51厘米,口径31.5厘米。器身上有简单的绳纹装饰,其制作方法是在陶坯制好后,用缠有绳子的陶拍在陶坯上拍印,留下绳纹。下部的三个高足因似袋状,故名“袋状足”。甗为蒸食用具,是龙山文化时期的一种典型器形。 这件不起眼的陶器,却与传统饮食文化渊源颇深。¥ 0.00立即购买